热点资讯
股票交易如何加杠杆 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江西景德镇元明清制瓷业遗址群
发布日期:2025-02-14 00:43 点击次数:83
十大考古参评项目股票交易如何加杠杆
发掘单位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故宫博物院
北京大学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
李兆云、翁彦俊、丁雨、王睿、
许超、孟原召、徐海峰、王光尧
· 项目概况 ·
一
发掘目的和学术目标
展开剩余92%图1 景德镇联合考古发掘点分布图
景德镇和我国古代其他瓷器生产中心地不同,不仅窑火长盛不衰而且产品能随时代变化并引领发展,成为世界的瓷都并对世界范围的瓷器生产产生了影响。
为深入发掘景德镇的文化遗产价值,为景德镇申遗提供基础性支撑,2024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和安排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对景德镇相关遗址点进行针对性发掘。
本年度发掘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把整个景德镇瓷业相关的所有内容视为一个大的课题,既把景德镇置于瓷器生产的核心聚落思考,即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和官府的关系、以及景德镇在各不同历史时期在中国瓷业生产的地位及成因;又关注燃料供应地、胎料和釉料供应地、产品流入地的聚落内容,以及彼此之间的互动情况;同时在手工业考古的视野内,除了关注陶瓷生产自身的生产历史、技术进步、御窑与民窑间的关系、景德镇的产品特点等内容外,也关注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在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史上所处的阶段,即农副业、家庭手工业、集约手工业的变化和考古证据,又关注因手工业的发展对当地人群构成、社会结构、生产流程与分工、辅助行业、阶层分化、宗教信仰、聚落和城市的发展和布局、地方经济特征和国家宏观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即力争通过考古资料揭示以瓷业为命脉的景德镇文化特质,讲清楚“何以景德镇”的历程。
二
工作内容和成果
本年度发掘涉及14个遗址点,分别关注镇区瓷业发展(御窑厂遗址、落马桥遗址、观音阁窑址)、原料来源产区(高岭瓷土矿遗址、东埠明清码头和古街遗址、长明大午坑明矿遗址)、燃料来源产区(建溪码头、樟村坞码头)、道路交通网络(刘家下弄、詹家下弄、狮子下弄)、多元宗教信仰(泗王庙、天后宫、清真寺),发掘面积达2275平方米。从发掘地层和出土遗物判断时代从南宋晚期到近代,各发掘点均取得重要收获。
图2 御窑厂西墙内明早期龙缸窑址(东—西)
图3 御窑厂东门外发掘区总平面图
图4 御窑厂东门外出土宣德时期鸟食罐
图5 落马桥遗址西南区域正投影(上为北)
图6 落马桥遗址明代葫芦窑 (Y6)(上为北)
图7 观音阁F4作坊遗迹平面图
图8 观音阁窑址出土青白釉碗(TG7⑩:2)
御窑厂遗址、落马桥遗址和观音阁窑址的考古发掘,揭示了明清两代御窑厂的历史变迁和南宋至近代镇区民窑的发展脉络。御窑厂遗址揭露的明代御窑厂东墙、西墙南段、排水系统和清代东辕门的建筑遗存,从考古证据确定了明清御窑的四至。并发现了宣德时期的落选瓷器堆积,早于宣德时期的龙缸窑、正德时期的低温彩炉。落马桥遗址发现了元代晚期的建筑基址、明代中期的葫芦窑、清代的蛋形窑、近代的圆窑等窑炉形态和各时期的作坊遗迹和柴、沥青等燃料储存库,表明该地区从北宋到近代一直从事陶瓷生产和陶瓷贸易等活动,实证景德镇陶瓷文化延续传承,和景德镇镇区的生产生活演变、窑炉形态、燃料与产品的变化所反映的景德镇瓷业因时代发展而变化。观音阁窑址揭露出不同时期的地层堆积和作坊遗迹,表明该区域从南宋至元代、明代中期至明末清初的瓷业生产盛况与面貌变迁,以及与镇区瓷业生产的联系与变革。明代晚期规模宏大、类型多样的制瓷作坊遗迹,反映了瓷业生产的精细分工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值得注意的是,御窑厂遗址和观音阁窑址在明代晚期地层发现了瓷石,实证了文献所说在景德镇城内以石杵、臼加工瓷石的证据,这些都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图9 观音阁窑址出土克拉克盘(GA1:1)
图10 高岭瓷土矿遗址遗迹分布图
图11 高岭出土试料器(2024JFGG4②:4)
原料产区和燃料产区的发掘是景德镇地区此类遗存首次进行的科学考古工作。高岭瓷土矿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三期与瓷土开采加工相关的实物遗存,分别为清代中期以前的矿脉、清代中晚期的大量尾砂,和晚清至民国的淘洗池等加工遗迹,不仅发现了有直接叠压关系的两期高岭土开采加工遗存,也找到了高岭土矿和加工作坊的关系,在宏观层面理清了高岭土的开采有选矿、露天开采的不同程序,以及轮耕式的不同地点轮换作业的生产特点,证明该地高岭土开采在清代已成规模,并形成了产业集群。东埠明清码头和古街遗址的考古工作证明,清代中晚期因高岭土转运经济的发展,东埠村规模扩大,开始向河边滩地拓展。长明大午坑明矿遗址的考古发掘,根据出土遗物判断其开采时间不晚于清代中期。
图12 建溪码头平面图
图13 樟村坞码头遗迹分布示意图(下为东)
建溪河是景德镇窑柴的重要产区,通过对建溪码头和樟村坞码头的考古发掘,揭示了码头的建筑结构,整体布局呈“人”字形,主体由码头石阶、护岸、登岸石阶、护墙等部分构成。出土瓷片显示建溪码头始建不早于明晚期,樟村坞码头始建年代为清晚期,窑柴供应地的扩大实证明清以来景德镇瓷业的持续兴盛。
图14 刘家下弄历史时期道路及其南侧城下水道、制瓷手工业作坊(上北)
图15 詹家下弄所揭露清代中期始建道路及南北两侧砖墙遗迹(北—南)
刘家下弄、詹家下弄、狮子下弄道路交通网络的考古发掘,揭示了景德镇因瓷业发展导致的城市变迁。揭露的大量道路、地下水沟、房址、作坊等建筑遗迹,厘清了镇区清代至民国时期的街区肌理和道路形态,推进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观察和研究景德镇市镇的演变过程,反映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人地关系。虽然在前街(今中山路)以西地区已发掘的地层不早于明朝末年,但是可以肯定从清康熙时开始形成居住面并有建筑,这和地勘资料显示前街以西地区有十几米深的瓷业垃圾堆积情况相符,表明该区域是瓷业垃圾长期对江边滩涂堆填形成的新地块,其街道、水路走向表明前街以西地区是对前街以东各上弄的自然延伸。同时,从清康熙以来三百余年间,因人类活动和持续的建筑活动造成地平面的不断升高,其建筑群落基本是在旧有地基上加高重复利用。
图16 天后宫出土F6平剖面图
图17 清真寺出土清早期青花杯
图18 清真寺出土清早中期幻方瓷盘
图19 泗王庙门前区域DM3平面图
图20 泗王庙出土青花灵芝纹碗(TG1⑤:2)
泗王庙、天后宫和清真寺的考古发掘,说明因瓷业发展,社会多元化加强,因而产生了多元的宗教信仰。同时泗王庙和天后宫作为与水运相关的信仰,说明水运在景德镇的生产和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尤其天后宫作为海洋文化的象征,是新航路开通后福建商人参与到景德镇瓷器的全球贸易活动并定居景德镇的实物证据。清真寺礼拜殿院内的发掘,揭露了清早期至中期清真寺区域建筑格局的发展变化历程。同时,出土遗物证明清真寺所在地从南宋晚期以来一直有瓷器生产活动,该区出土的阿拉伯幻方瓷、藩王用器、官搭民烧瓷器、道教用瓷、外销瓷等,揭示了其产品的丰富流向和其所面向的广大消费人群,以及复杂的文化交流情况。
三
解决的问题
第一,通过此次考古发掘,厘清了从宋到清的瓷业手工业发展不同阶段在景德镇的变化情况,尤其是明代中期到晚期和清代前期的两次社会大分工,实现了瓷器生产内部的分工和原料加工以及产品销售的分工。
第二,发现了服务于景德镇和与景德镇瓷器生产相关的不同人群来源和由此导致的景德镇地区信仰多元化的考古学证据,以及明代晚期景德镇瓷器大规模参与全球贸易和清朝乾隆以后景德镇瓷器流行新疆等西北地区运销商业人群的考古学证据。
第三,进一步证实御窑技术对景德镇瓷器生产在明代晚期后的深刻影响:带动了景德镇瓷器生产技术的整体提高,为景德镇成为“瓷都”奠定了技术基础。
第四,证实了宋朝景德镇全镇区已经存在广泛瓷器生产,同时从宋代至清初因瓷器生产和窑业垃圾填埋导致前街(中山路)以西江滩的地貌变化情况。
第五,首次考古证实了景德镇的城市布局:交通网络、排水网络等,发现了古代对交通、水运、排水系统的管理条例。
第六,发现了明末、清初景德镇瓷器生产的规模化造成社会构成的巨大革新,由前街(店)后厂的模式向行帮制的转变的考古学证据。
编辑:张小筑
审核:冯朝晖
监制: 赵嘉斌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股票交易如何加杠杆
发布于:北京市